首页 >> 咖啡专栏 >>咖啡资迅 >> 云南咖啡上下求索 价格目前已跌入冰点
详细内容

云南咖啡上下求索 价格目前已跌入冰点


   数据来源:云南省农科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

   在咖啡价格创下历史新低的时候,云南本土的咖啡龙头企业正着力拓展生存空间。两种思路造成发展方向分歧,成效如何还待观察。

   15元/公斤。云南咖啡的价格目前已经跌入冰点。

   当高涨的价格如潮水般退去,一个产业的各种问题就会像暗礁一样露出来,随即招来怀疑和指责。但这个时候,往往决定着产业的未来。

   缺乏高端品牌、深加工能力不足,目前的云咖只能任由国际价格任意侵蚀自己的利润空间;种植面积猛增凸显后期加工技术瓶颈,品质问题已成为一枚不定时的炸弹;另外,产业政策、体系等方面,都出现了落后于市场情况的滞后性。

   咖啡是云南省的第二大创汇型农产品,目前拥有着近150万亩的种植面积。如此体量,未来是辉煌还是平庸?这考验着各利益方的勇气与责任,革新的速度与决心。

   云南咖啡初加工的“小脏乱差”

   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但专业人才、技术、设备都极度缺乏。这是云南咖啡产业步子迈得太大带来的阵痛。

   想要看到云南的咖啡树不容易。为了保证行程的安全和效率,你需要一辆越野车,及一位能在两车道的山路上快速过弯,并轻易躲过对面来车的司机。

   云南的小粒咖啡多种植于海拔2000米上下,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的山地上。这种种植条件甚至超过牙买加蓝山地区,让云南的小粒咖啡品味独树一帜: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

   云南咖啡的种植条件早已得到广泛认可。十年前,雀巢就已开始使用云南咖啡,作为其旗下顶级品牌“Nespresso”的原料。但种植条件不能完全决定咖啡的最终品质,在今年一次关于咖啡的非官方会议上,某国际品牌采购商竖起大拇指:“云南咖啡在树上,是这个。”但随后,他将大拇指掉头向下:“从树上下来后,是这个。”

   “的确,中国咖啡在初加工技术环节上存在严重质量技术问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家雄说。咖啡的初加工,是通过鲜果采摘、脱皮脱胶、干燥等环节得到带壳咖啡豆。之后通过去壳、焙炒,得到焙炒豆。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最终质量。

   “比如,树上有果子熟了(熟果呈红色),心急的咖农使用催熟剂,果子是红了,但里面是生的。”黄家雄说,干果、病果和过熟果未与正常果分开,缺乏青果分离技术设备,导致鲜果质量良莠不齐。

   然后,由于缺乏足够的机械脱胶技术设备,云南咖农多选择发酵脱胶技术。该技术要求将咖啡鲜果泡入水中24小时,但这要求时间严格控制,常常造成过度发酵。

   干燥环节同样缺乏设备。若采用晾晒的方法,在太阳底下需要15-20天。一旦没能及时翻晒,咖啡豆就容易出现二次发酵。

   “我还见过把玉米粒撒进咖啡果晾晒场,然后放猪去拱食,以达到翻晒的目的。”凌丰咖啡副总经理王家强描述他曾在普洱见到的一幕。虽然这属于极端个案,但这也说明了质量控制问题的普遍性。

   “云南咖啡初加工的‘小、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 他说。

   理论上,云南以水洗方式加工的小粒咖啡,品质近似于哥伦比亚咖啡。但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咖啡豆的均价比哥伦比亚咖啡低313.24美元/吨。“除国际品牌形象和信誉等因素外,我们的咖啡在初加工技术环节上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是导致两者之间差距较大的主因之一。”黄家雄说,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是云南咖啡产业步子迈得太大带来的阵痛。

   自2008年普洱茶泡沫破裂,普洱转种咖啡开始,随着德宏、保山等种植区域的发展,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呈几何式增长,2010年起大有井喷之势。

   就在人们以为云南咖啡的版图已定之时,临沧市委办公室2012年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咖啡产业发展意见”,提出“坚持大干三年,到2014年,全市建成咖啡产业基地50万亩。把临沧建成云南乃至中国重要的咖啡生产基地”。同年年底,临沧咖啡种植面积从2011年底的不到7万亩跃至27万亩,成功坐上次席。刚获得“中国咖啡之乡”称号不久的德宏只能屈居第三。

   4个种植区你追我赶之间,云南的咖啡种植面积已达近150万亩,这个目标本来预计2020年才能达到。如此一来,云南省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就显得滞后,市级政府以上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各项扶持政策也未上升到省级层面。

   另一方面,专业人才、技术、设备都极度缺乏。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胡路形容这个行业是“实习生挑大梁”。

   即便如此,临沧农民对种植咖啡仍很积极。“(咖啡)比甘蔗用工少,比甘蔗价格高。”鲁正祥曲着两根手指夹着烟说。他是临沧幸福镇幸福村委会丙凤四组村民,常年在山上冒着烈日劳作,习惯眯着眼与人交谈。

   “以前种甘蔗,2011年开始种咖啡,71亩。”鲁正祥计算,71亩甘蔗一季需要雇600-700个工人,咖啡的用工数量只是甘蔗的1/6左右;价格上,每亩咖啡丰产时可产1吨鲜果,最低保护价是2000元;如果是1亩甘蔗,能卖出的最高价格也就这么多。

   精深加工与做好原料两头并进

   云南本土咖啡企业选择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之一,是设法控制好咖啡原料质量。

   无论是从临沧市政府的决心,还是咖农的积极性来看,虽然咖啡价格走低,云南咖啡种植面积的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不会停止增长。各相关方对本土咖啡企业也抱有期待,它们一头连着咖农、一头与市场接轨,它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左右行业未来的关键。

   云南咖啡4个较大的种植区都各有一个龙头企业,普洱、临沧、德宏、保山分别是爱伲、凌丰、后谷、云璐。其中,后谷由于精深加工形成的全产业链优势,被认为是目前云南咖啡的第一品牌;而凌丰由于掌控着23万亩基地和后发优势,俨然坐上云南咖啡种植企业的头把交椅。

   凌丰曾一度与后谷合作,欲共同开发临沧的咖啡产业。但后谷权衡风险,决定不再大举东进临沧。凌丰则选择了一条与后谷相反的路,暂不介入精深加工,而是做精品咖啡豆原料。

   “我们能掌控咖啡生产、加工的每一个环节。” 凌丰咖啡董事长杨志奇说,公司将在2014年-2015年间,建立云南咖啡的首个质量追溯体系,出厂咖啡豆上将标注二维码,标示这袋咖啡生产、加工的一切信息。

   “相信今后其他商家采购云南咖啡,会优先选择我们的原料。”杨志奇似乎对自己的模式有极大信心。这还表现在,介入咖啡产业时,他以2亿多元的价格卖掉了效益良好的糖厂,把所有的钱全部投入到基地中,就连临沧的房子也是租来的。

   杨志奇之所以敢如此坚决,是因为他有一套对种植质量全把控的体系,已在甘蔗种植上取得成功。

   “在市里设总公司,管理各县的分公司,分公司下设各乡镇设指挥部,乡镇以下的村

   委会设片区合作社,村委会的每个村民小组再设互助组。凌丰用这样的公司架构,保证监督管理、种植技术等下沉到每一户咖农的每一亩地。每个片区合作社监督管理3000-5000亩基地,每个互助组负责200-500亩基地。”杨志奇介绍,互助组组长采用900元底薪和绩效考核的薪酬体制,在种植环节,若能保证90%以上存活率,互助组组长就能得到每亩1元的绩效奖励。每个组长每周都要去乡镇指挥部,进行视频学习,包括当季的咖啡种植、管理技术等内容。

   “老乡也有不想做管理的时候,我就劝他说,管得好,以后挂果赚的钱也多。”幸福村委会丙凤四组互助组组长周建军说,有的咖农也会犯懒,但劝一劝都会听。

   凌丰云县分公司总经理杨文能说,互助组组长人选一般要求初中以上学历,最终通过当地咖农举手投票来确定。而乡镇指挥部对负责人的要求更高,需有农业方面管理或种植经验。

   同时,凌丰决定不再将初加工环节交给咖农,未来将在每个指挥部建一座初加工厂,采用机械脱皮脱胶,保障干燥环节的加工工艺,控制初加工环节的质量。

   此外,杨志奇还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企管部,部门负责人年薪达20万元,而目前,临沧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仅在5000元左右。“只要一个数据是假的,就撤掉。”杨志奇说,公司曾通过对甘蔗质量的把控,创造近6吨甘蔗就出1吨糖的纪录。

   凌丰的架构,更像是一个企业王国的雏形。但也有人认为,凌丰23万亩自有基地风险大,像是赌博;另有观点称,标准化种植在实际执行中难免走样。

   争论很快将有结果,明年,凌丰的基地将有12万亩投产,咖啡豆产量将达万吨。能否如愿打开销路,成败未知。

   业内对未来一致乐观

   “云南如果20年内有一个产业能跟烟草媲美的话,就是咖啡。”

   2012年,做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这些还是云南咖啡企业的共识。但后谷、爱伲、云璐等企业的品牌、渠道建设速度,并未赶上咖啡价格回落的速度。

   这时,大谈云咖质量问题,宣扬“只做精品咖啡原料”的凌丰异军突起,除了有打云南咖啡自己的脸的意思,也为整个产业发展推开了另一扇门。“精深加工我们肯定要做,但现在不是时候。”杨志奇说。

   云南咖啡主产区的龙头企业对行业发展方向首次出现分歧。企业各有侧重,为自己、也为云南的咖啡产业而上下求索。

   不过,业内各利益相关方对未来却有着惊人的共识。无论是做质量控制的凌丰,还是致力于品牌建设的后谷,抑或是弯道超车的临沧市政府,都相信不久之后,就是中国咖啡产业的春天。

   “2008年,国内咖啡馆有1.5万家,现在,国内咖啡馆超过4万家。”胡路说,中国咖啡消费量近年来正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国际咖啡组织预测,2020年以后,云南咖啡产量将超过20万吨/年,中国市场需求达30万吨以上。

   另外,2011年,中国咖啡豆进口量超过出口量,首次成为咖啡的纯进口国。

   咖啡市场消费前景看好,是目前云南咖啡产业利益相关方的兴奋剂。而咖啡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则是他们的强心针。

   “咖啡价格约10年一个周期,我们现在(指价格低时)进入市场,正是时候。” 王家强说。而这样的观点,在凌丰已是基本共识,也是吸引王家强在2011年辞去公务员职位下海的原因之一。在凌丰内部,这样下海的公务员不在少数。

   后谷董事长熊相入则更为乐观:“云南如果20年内有一个产业能跟烟草媲美的话,就是咖啡。30年内若有一个产业能超越烟草,仍是咖啡。”而临沧除了要扩大种植面积外,试图培养当地人的咖啡消费习惯。在市区,各县区、乡镇都建设咖啡馆,还将启动咖啡庄园项目建设。

   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就是在乐观情绪的浸染中从2010年起迅速扩大的。而云南的咖啡价格同时也从2010年的超过40元/公斤的历史高价,跌入目前15元/公斤左右的冰点。

   时间点如此契合,让人很难判断,云南的咖啡种植面积如此扩张,是各方的盲目追高,还是理性引导的低价入场。但无论如何,云南咖啡近150万亩的种植面积,其中投产面积虽仅有40.4%,但产量已占到全国的99%以上。如此规模,亟需得到重视与正视,包括政府、银行等与产业有关的各方。

  配套政策规定缺失影响产业

   资金制约并非问题的全部。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政府政策、出台产业保护措施等,都很重要。

   杨志奇担心的不是凌丰架构的执行力,而是目前的现金压力。30年共需支付土地租金450元/亩、管理户种植管护费350元/亩、每个初加工厂300万-1000万元的成本,员工工资……这些都挤压着他的现金流。投资4亿元的凌丰目前的银行贷款只有2000万元,资产负债比很低。“咖啡未投产,价格又不好,银行对我们的信心不足。”杨志奇现在只好等待30万亩林权流转过来之后,进行抵押贷款。

   而后谷也并非不把钱当回事。它之所以未大规模进军临沧,业内有声音称,是受资金制约,公司不愿大规模负债。

   在质量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品牌、渠道建设未完全打通的当下,云咖不但要在内耗上浪费不少资源,更要面对进出口政策、融资困难、相关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在影响咖啡价格的各种因素中,产品产地、生产工艺影响最大,为38.2%;进出口政策影响6.5%;供需情况22.3%;运输费用9.7%;其他因素22.3%。

   进出口方面的现状是,中国将优质小粒种咖啡出口到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又从越南、印尼等国进口价廉质劣的中粒种咖啡,主要用于加工生产速溶粉或拼配咖啡(1/3小粒种配2/3中粒种)。

   无论是小本生意还是国际贸易,拿好产品换别人的劣质产品,都是亏本买卖。这其中,不光有国内消费者消费心理的问题。黄家雄认为,还源于中国没有咖啡进口质量检验标准:“世界上其他咖啡消费大国都是有进口标准的,你的咖啡不如我的好,你就不能进来。”

   黄家雄建议,应以几大举措应对云南目前咖啡现状:以咖啡生产成本为基础,按上浮5%至10%的价格收购,保护咖啡种植者利益,进而保护咖啡产业;在丰收年,从经营利润中按5%至10%比率提取风险基金,补贴低产年和低价年,或用于改善基础条件。

   质量方面,严把咖啡鲜果采摘质量,推广新技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同时,建立从种子到杯子、田间到餐桌的咖啡技术支撑体系,为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政策方面,建立政府专门管理机构,制定良种补贴、农机补贴、贷款贴息、产品营销推介等咖啡产业配套扶持政策。

   不过,即便上述条件均得到满足,云咖在体量迅速膨胀的同时,能否真正激活其高品质基因,并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上打开销路、形成品牌,一切都是未知。

   缺乏高端品牌、深加工能力不足,目前的云咖只能任由国际价格任意侵蚀自己的利润空间;种植面积猛增凸显后期加工技术瓶颈,品质问题已成为一枚不定时的炸弹;另外,产业政策、体系等方面,都出现了落后于市场情况的滞后性。
免责声明:杭州酷德教育官网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合法性、可操作性或可用性承担任何责任,仅供读者参阅!

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鞍山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济南 青岛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合肥 杭州 宁波 绍兴 义乌 温州 南昌 福州 厦门 泉州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广州 深圳 东莞 海口 昆明 贵阳 成都 西安 兰州 更多>>

  • 电话直呼

    • 13484040243
    • 13588702584
    • 0571-86923891
    • 客服 :
    • 客服 :
  •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